“忽胖忽瘦”比一直胖更危害心血管健康
点击数:2022-04-22 12:42:47
肥胖和高血糖,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。但与传统观念认为的“肥胖最伤心血管”不同,《心血管糖尿病学》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,“忽胖忽瘦”比一直胖更危害心血管健康。
波动的体重为何会损害健康?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、主任医师许顶立、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田慧、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孙建琴给出一套“护心减肥法”,让你拥有一个稳定的体重。
忽胖忽瘦,比一直胖更害人。
作为全球的主要疾病负担,肥胖、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不仅会“各自为战”,有时还会“抱团取暖”,对人体左右夹攻。
美国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,体重过度波动会增加心衰发生风险。研究共纳入4073名2型糖尿病受试者,评估了他们的体重指数(BMI)、腰围和体重变化。研究人员随访6年后发现,体重指数变化大与心衰事件风险高密切相关,且独立于传统风险因素和基线肥胖水平。
研究者提醒,除了要注意体重指数的“绝对量”外,更要注意体重指数的“变量”,忽胖忽瘦可能比纯粹的胖瘦危害更大。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变化幅度和波动过大,会打破身体内分泌系统平衡,导致心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,从而诱发心血管病。
2017年,美国布朗大学阿尔伯特医学院开展的一项研究也发现,体重波动会让上了年纪的女性突发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3.5倍,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66%;体重稳定的女性,则没有发现风险增加。
短期超速减重,当心大笨钟效应。
饮食和运动,拥有健康体型两大因素:食物提供能源,而运动消耗能源。体重维持在健康区间内,患各种慢性疾病危险性,小于过瘦或超重人群。
众多短时间减重成功者,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减重5-10公斤,但别高兴得太早了,这类人很容易面临大笨钟效应。用大白话翻译,千辛万苦减下来的体重,保持没几天,很快地反弹回去,甚至比减肥前体重还重!
体重忽增忽减、身材忽胖忽瘦,身材反弹后,以后更难减肥情况,就被称之为“大笨钟效应”,通常会发生在习惯性、频繁性的减肥者身上,尤其以女生居多。
经常减肥的女生,大多选择节食,每天吃的热量往往低于维持正常生理所需的基础代谢率,然后伴随身体脱水现象,开始消耗本来就不多的肌肉和内脏脂肪,期间体重会快速下降。同时,身体为了维持各系统和器官的正常运作,身体会主动降低你的基础代谢率,从而进入减肥停滞期。
用不适当方法,追求快速减重的人,一旦恢复饮食,吸收率会变得特高,脂肪堆积特快。当基础代谢率降低后,就会发生复胖情形。更恐怖的是,当体重反弹后,再使用错误减肥法,未来的下一次,再下一次减肥,会变得越来越难,渐渐地体质就变成了易胖难瘦体质。
极端野蛮式减肥,易产生减肥后遗症会发生大笨钟减肥效应的人,通常是采用了极端粗犷的减重方法,体重忽上忽下,接下来身体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适反应。
体重正常,且逐年微增更长寿。
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研究显示:与成年后保持正常体重的人相比,31岁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并逐渐增重的人死亡风险最低。
研究发现:拥有健康体重指数(BMI)且逐渐增重,但从未达到肥胖程度的人,寿命最长。在成年后就已经肥胖,但还继续增加体重的人,死亡率最高。
需要强调的是,“微胖”最好不是脂肪较多,而是肌肉占有一定的比例和分量。
从35岁开始,肌肉存储量就快速走下坡路,以每年0.3%-0.8%的速度流失,力量逐渐减弱。到60岁,肌肉含量仅相当于年轻时的75%。中老年人保持微胖身材有助调节免疫力、延缓衰老;适量的皮下脂肪还有利储存能量,抵抗寒冷,保护重要器官。
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、主任医师许顶立表示,医学上使用体重指数,即BMI=体重(千克)/身高的平方(米),来衡量一个人的胖瘦程度。
体重指数。
通常,BMI与早亡风险呈U型曲线关系,过胖或过瘦都会导致早亡风险增大。对中国人来说,BMI<18.5为体重过低,18.5≤BMI<24为正常,24≤BMI<28为超重,BMI≥28为肥胖。
内脏脂肪指数。
除了BMI值,还要关注内脏脂肪指数。内脏脂肪指数可通过核磁共振、CT扫描等方式进行检测,但可能难以推广。生活中,可通过腰围简单判断内脏脂肪。一般来说,男性腰围>90厘米,女性腰围>85厘米,需要引起警惕。
医生有套“护心减肥法”。
通过均衡饮食和保持运动习惯,将体重维持在理想范围内,是最好的“护心之道”。许顶立建议,不要长时间人为干预减重,尤其是过度节食、吃减肥药等不健康的减重方式,这将给健康带来更多不利影响。
对于肥胖人群,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:“匀速”减肥。每周减肥0.5-1公斤,一个月减1-3公斤,这种方法,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。
饮食:控制油脂摄入。
首先,蛋白质不能少。这是因为,减肥减掉的体重通常会包括脂肪、水分和肌肉,而肌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。健康的减肥是希望多减脂肪,少减肌肉,补充充足蛋白质,可以弥补肌肉的损失。如果蛋白质得不到补充,减肥可能会减掉很多肌肉。因此,健康的减肥都强调蛋白质不能少。而像吃果蔬减肥的,因为果蔬蛋白质少,是比较不健康的减肥。
保证果蔬、豆类、全谷物摄入,每周吃2-3次鱼;适量吃些坚果、禽肉、奶制品;少吃精制碳水化合物、加工肉类、盐、酒、甜饮料、油炸食品等。
建议肥胖者选择橄榄油、茶油来烹调,每天控制在20-25克(搪瓷勺约两勺半)。如果外出吃饭,点菜时要选清淡类的菜品,尽量别点水煮鱼、地三鲜等油多的菜肴。吃饭时细嚼慢咽,同时遵循先汤菜后主食的进食顺序,这样可以产生更强的饱腹感,减少摄入量。还要改掉暴饮暴食的习惯,少吃“藏油”多的零食,如起酥面包、蛋黄派、泡芙等。
运动:先减糖,再减脂。
每周至少安排3-5次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运动。快走、慢跑、跳舞、游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,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,改善血管弹性,促进血液循环、脂质代谢,减少血栓形成,预防动脉硬化。
对肥胖者来说,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相结合是较好的运动方式。先做无氧运动(如卷腹、仰卧举腿等)消耗掉体内多余的糖,后做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骑车、游泳等)进一步消耗体内脂肪。无氧运动每次15分钟到20分钟,有氧运动半小时到40分钟,一周至少做4-5次,最好坚持每天训练。
对太瘦的人来说,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和抗阻练习来增肌。
临床上认为,合适的运动量应是运动后微微出汗、呼吸略快但感觉舒畅,无明显疲劳感,第二天睡醒后心率仍然稳定。
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、血压异常、运动能力出现下降、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谈、面色苍白等,应马上停止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计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