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青岁月入廊宇
点击数:2022-04-12 12:33:23
任今民正在创作(资料照片)。
3月,春回大地,万物明媚。阳光照射下,榆林老街“六楼骑街”的雄姿令人着迷。陕北匠艺丹青装饰下的建筑古香古色,吸引着游人的目光。
所谓丹青,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,现已经分化为文人丹青和匠艺丹青两大类。文人丹青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纯绘画,而陕北匠艺丹青是不折不扣的实用绘画,是流行于榆林、延安的地方传统绘画性装饰艺术,是一种人文内涵丰厚、地方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形式。
陕北匠艺丹青内容包括建筑彩画、庙宇壁画,以及炕围画、灶台画、家用木器装饰画、玻璃镜匾画等。2008年,陕北匠艺丹青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花箱柜:
窑洞里的匠艺丹青
陕北农村的老窑洞里,几乎都摆放着几个花箱柜。花箱柜承载着陕北匠艺丹青最淳朴的艺术表达,上面的图案包罗万象,有花草虫鱼、飞禽走兽,有大漠风光、江南风情。这些画面是黄土高原上最绚丽、热烈的图画,也是几代陕北人独有的乡愁记忆。
从20世纪中叶起,为使窑洞里的生活色彩更加丰富,陕北开始流行在家里的木制箱柜上作画,匠艺丹青就这样走进陕北窑洞,融入人们生活。
77岁的任今民是陕北匠艺丹青省级传承人,他的画精谨秀丽,具有清新、细腻、俊逸的艺术风格。任今民回忆:“20世纪90年代前,陕北人家里嫁女子、娶媳妇置办家具,都会请我们在小箱箱、小柜柜上作画。年轻的时候,我游走在陕北各个地方,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赶路,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家。”
在子洲县蛇沟村,村民李生斌也在20世纪70年代选择了以作画为谋生之道。他跟随当地有名的油漆画匠高团虎学习,随后专门在箱柜上作画,成为陕北匠艺丹青国家级传承人。
在箱柜上作画,李生斌多采用工笔花鸟技法。他运用中锋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进行结构塑造,先勾后染,设色艳丽,富有装饰性。在对花鸟的描绘中,通过白描造型、勾勒填彩,再采用分染、罩染、统染、点染、接染、撞水、碰色等技法描绘对象,产生精致动人的视觉效果,让图画栩栩如生。
箱柜画、炕围画、灶台画……岁月流转中,这些画为窑洞生活增添了许多活力,同时也非常具有实用性:灶台画能为墙体隔潮,便于擦洗烟尘;炕围画则使墙皮密实耐磨,衣服也不会被蹭脏。
陕北炕围画。 本报记者 师念摄
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的教师高晓黎曾多次前往陕北考察匠艺丹青。她告诉记者,陕北匠艺丹青的绘画内容随时代而变。以箱柜画为例,20世纪50年代,花箱柜上主要画的是火车、天安门、苏杭风景等;60年代至70年代,人们在大红底色或者纯墨黑底色的家具四面画上四季花鸟,显得古朴典雅、细致讲究;90年代起,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勾边、拓印等……
在陕北,像任今民、李生斌这样的民间画匠,一年四季走乡入户。“图画天地,品类群生”,他们继承和发扬着中国传统丹青技艺,用画笔和颜料描绘装扮着村民的生活,化平淡无奇为炫彩亮丽,而村民们也借助这一幅幅形象活泼洒脱的图画,装点居家环境,表达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。
古建彩画:
民间画匠的用武之地
陕北匠艺丹青是陕北画匠对传统丹青技艺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挥。
两千年来,陕北画匠在这块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接的特殊地带,先后留下彩画陶器、彩绘铜器、画像石、石窟彩塑、寺庙壁画、建筑藻饰彩作等文物遗产。
到了当代,陕北匠艺丹青主要应用于家居窑洞的炕围画、灶台画、箱柜画,民间寺庙里的神像、壁画、神器装饰画,以及古典式建筑部件的彩画。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花炕围、花箱柜逐渐被瓷砖、油漆所替代,陕北画匠的“营生”减少了很多。在转型时期,陕北匠艺丹青的最大用武之地就是古建彩画。
陕北匠艺丹青在建筑彩作中,样式极为生动丰富。
比如,雀替,也称花牙子,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,也是陕北匠艺丹青最能发挥特色的一个创作部位。安塞老灵寺的雀替上,有一种独特的鸟的形象,是画匠根据日常观察创作的,周边群众叫它“火镰把花雀雀”;在神木兴武山庙群的一个偏殿,雀替上浮雕加彩绘的“狮子滚绣球”将狮子扑向绣球的体态刻画得生动夸张,朴拙豪放、简约洒脱的艺术效果跃然眼前……
这些,无不体现着陕北匠艺丹青这门艺术与群众生活的有机融合,也体现着陕北匠艺丹青的独特魅力。
据介绍,中国古建彩画通常二三十年一更新。这种周期性的更新,给世代匠工带来参与创造、竞争才艺的机会。
榆林老街星明楼上的陕北匠艺丹青色彩绚丽。 本报记者 师念摄
20世纪80年代后,一些曾遭破坏的古建筑纷纷得到修复。同时,陕北各县(市、区)竞相打造文化品牌,政府投资修复乃至新建名胜景点,如榆林老街内过街古楼、新世纪广场等,都为民间画匠提供了新的舞台。
2005年,榆林老街改造,任今民发挥所长,用一年的时间为这里的老建筑创作陕北匠艺丹青,恢复了榆林老街文昌阁、鼓楼、老民居建筑彩画的明代风貌,使得老街再次成为榆林的标志和名片。
保护传承:
让陕北匠艺丹青绽新彩
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宁宇20世纪70年代起接触陕北匠艺丹青。2007年,以他个人名义考察、整理并申报的陕北匠艺丹青项目——陕北民间匠作画艺,进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2008年,陕北匠艺丹青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近年来,先后有李生斌、任今民、郑进旺、张彦珍等6位陕北民间画匠,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陕北匠艺丹青代表性传承人。
陕北匠艺丹青的技艺持有人大多为农民,技艺的传承方式有家族内部传承,有师徒传承,也有自学成才的。榆林市的匠艺世家,已知传承9代的有1家、传承8代的1家、传承5代的2家、传承4代和3代的有十多家。
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秘书长撒小虎介绍:“现在活跃在陕北各地的民间画匠在200人以上。我们计划在绥德县建立陕北匠艺丹青传习基地,争取新增国家级传承人5名、省级传承人6名。”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的,保护陕北匠艺丹青是对文化多样性和群众创造力的尊重。
目前,陕北匠艺丹青面临着不小困境。撒小虎介绍,在修缮古建时,陕北建筑市场对“清代官式”建筑彩作一边倒地青睐,偏明代风格的陕北匠艺丹青则受到不小冲击。另外,民间画匠由于缺少住建部门颁发的资质证明,很难接到项目。活少了,画匠也很难收到年轻的徒弟。
为此,撒小虎呼吁住建部门在政策上向陕北匠艺丹青工匠适当倾斜,为民间画匠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。王宁宇也认为比起“清代官式”,“榆林式”建筑彩作更加充满生活气息,内容也更活泼。他认为,尊重民间艺术,设计出来的东西才能符合当地传统,才更有生命力。
王宁宇相信:“只要经济持续发展,民间画匠在建筑市场上拥有一定话语权,陕北匠艺丹青定会源远流长、大放异彩。”